創業大學:為創客樹立“風向標”
發布時間:2018-1-4 來源:河北省中小企業協會
作為山東濰坊最年輕的創業導師,24歲的韓震宇曾先后入讀兩所大學,一所給予他學歷,另一所則成就了他的創業傳奇。
大三之前,韓震宇的創業模式“簡單粗暴”,做餐飲加盟卻遭遇慘烈競爭。經老師推薦,他正式入讀濰坊市創業大學,在那里,他學到“只有進入存在行業壁壘的領域,才不容易被取代”的理念。隨即他轉型跨境出口,依托當地特色產業集群,將電聲樂器、內燃機等出口歐美、亞非拉等地。
故事還沒有結束。隨著公司效益變好,管理、股權等問題浮出水面。一年后,他再入創業大學尋求解決方案。這次,他相應調整了股權架構和運營模式,公司更具活力。
如今,創業表現突出的韓震宇被這所創業大學聘為培訓導師,已為近千名學員講授跨境電商知識。
2014年,創業大學作為新生事物落地山東,并被當地政府部門定義為“集創業教育、創業培訓、創業實訓、創業服務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非學歷創業創新人才培養載體”。
如今,山東17市已全部建成創業大學,據山東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統計,從2014年至今,已有10萬余人次的各類創業者從這里走出。
以“大學”謂之的這一人才培養載體究竟有何不同?它能帶來什么?更多人在試圖解答的同時,有學員則給出這樣的答案:它更像是一座年輕人的創業“風向標”。
跳進“大海”前,先來“游泳池”熱熱身
2013年的一次深度調研,曾讓從事多年創業就業工作的濰坊市創業大學校長孫友欣焦慮不已。
這次調研顯示,濰坊的創業者面臨創業知識和導師資源匱乏的現狀,全市40余名創業導師集中在中心城區,而創業者卻零星分布在社區、農村、大學。
各類創業資源、人員如何有效集聚?
2014年,濰坊市創業大學正式開學,建筑面積8萬平方米,是山東首所創業大學。“準確地說,這所大學提供了各種資源互動、聚集、合作的平臺。”孫友欣介紹。
全鏈條的特色師資團隊在此凝聚,包括以名校專家級學者為主的“創業導師團”,以本地高校學者和金融機構從業者為主的“創業講師團”,以企業家和天使投資人為主的“創業輔導師團”。由此,不同層次師資相互銜接,形成全鏈條培訓。
“對年輕人而言,創業大學更像是一個‘游泳池’。”濟南市勞動就業辦公室創業孵化中心管理處處長楊延濤打了個比方,“跳進創業‘大海’搏殺前,不妨先來這里熱熱身”。
創業大學一定程度模擬了“熱身”的必要環境,突破以往就培訓而培訓的陳舊模式。比如,濰坊市創業大學的課程體系貫穿創業全流程,分層次、分步驟開設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培訓、大學生創業特訓營、創業能力提升培訓、金融投資對接等課程。
濟南市創業大學甚至擁有實體孵化器,入駐的每家初創企業的孵化期為3年,享受房租減免、創業補貼等10項扶持政策,成立兩年來已成功孵化273家企業,目前在孵83家。
不同于濰坊的政府創辦模式,濟南采取“政府主導+社會資本”發展模式,除政府成立的公益性創業大學外,引入山東阿普堂創業服務有限公司成立阿普堂創業大學,雙方共享師資、項目,并對接投資需求。威海、東營等地也引入社會資本共建。
為擴大覆蓋面,山東所有地市創業大學均采取“大學總部+創業學院+教學點(站)”創業培訓體系。在各縣(市、區)、高等院校、職業學校、創業孵化基地和園區等處設立創業學院、教學點等,將培訓觸角延伸至各類創業者。
據濟南市勞動就業辦公室培訓處處長楊紅介紹,目前濟南所有區縣均已建成創業學院,不同于主要面向大學生群體的市級創業大學,創業學院服務人群主要是失業人員和農村未轉移勞動力,各區縣或獨立創辦,或與高校合作,方式靈活。
可以肯定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從創業大學受益。官方統計顯示,濰坊市創業大學3年來培訓6648名小微企業家和2.73萬名大學生,濟南市創業大學兩年來培訓兩萬余人。
“接地氣”課程如何煉成
“來晚了”,濟南市創業大學導師陳宗曉不止一次聽到學員如此感慨,“很多人告訴我,如果早幾年參加創業大學,肯定會少走幾年彎路”。
“學之能用”“接地氣”成為創業大學學員們最多的反饋。
在出入境服務領域摸爬滾打7年,卻連一份成熟的商業計劃書都寫不好——二次創業的周永輝一度面臨尷尬。
照著模板寫,卻總抓不住商業計劃書的“魂”;冗長的商業模式介紹根本無法吸引投資人的注意……周永輝回憶,諸如此類的創業瓶頸令自己痛苦不已。
進入濟南市創業大學后,周永輝開始學習系統理論知識,包括如何寫好商業計劃書;如何在1~3分鐘內講清楚自己的商業模式等,公司的“三步走”規劃也在學習過程中成形。
陳宗曉介紹說,創業大學將不同層次創業者需求放在首位,提前進行需求調查,按照不同模塊進行集中培訓,課后還提供一對一“保姆式”服務。
濰坊學院教授、濰坊市創業大學導師高延鵬將這一模式總結為“套餐+零點”,充分考慮學員行業背景和創業階段。為更新一部教材,高延鵬曾率領團隊不停地征集學員和主管部門的意見,花了一年才完成編寫。
如今,濰坊市創業大學仍保持每年1~2個課題的申報速度,聚焦創業創新領域前沿動態及行業發展,并將其及時補充至課程設計中。
曲正梅也是這一動態更新、強調實戰性的課程體系的受益者。
作為濰坊市創業大學首批學員,她曾大膽嘗試將課堂上的營銷策略嫁接到自己的軟裝配套公司,當年“雙11”,公司營業額增加了好幾倍。一番學習也讓她堅定了走品牌運營之路。
除了固定培訓課程,創業大學還輔之以不同形式的論壇。如濟南市創業大學常在周末開展各種沙龍、分享會、主題報告;“創大周末”“創大私董會”等已成為濰坊市創業大學的周末品牌課。去北京大學參加金融論壇、參觀海爾集團……這所大學還為學員精心設計了全開放的特色移動課堂。
對27歲的外語培訓機構負責人李洪坤而言,更大的收獲是結識了一批創業同路人,她樂于享受和同學們之間的思想交流,“別人的idea(想法)沒準一下子會刺激到你”。
類似的同窗情誼能有多牢固?在濰坊市創業大學,一則獨特的創業故事讓人津津樂道。2015年,12名學員共同創建了以“創大”命名的農產品公司,生產的石磨特色面粉已進入上海、北京等多地超市,銷量口碑俱佳。
“這所大學同樣在培養仰望藍天的年輕人”
在山東,盡管不同地市的創業大學課程體系各具特色,有一點卻高度吻合:除了商業模式、企業營銷、融資策略等工具性極強的課程外,還設有企業家自我認知、如何成為卓越的管理者等開拓視野和培育企業家精神的課程。
在創業導師高延鵬看來,這恰恰契合了“大學”的定位,“我們同樣在培養仰望藍天的年輕人”。
孫友欣注意到,不少來之前總在“賣貨”“要賬”路上兜圈子的學員,如今考慮更多的是全球視野和商業模式。
成立3年來,創業大學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濰坊這座城市。如今,年輕創業者的朋友圈已由過去的“熟人圈”拓展為“創業生態圈”,某個產業上下游鏈條的企業家常常聚在一起交換資訊、嘗試合作。
濟南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促進處處長馬炳光將創業大學的價值概括為:“啟發內在潛力,成就時代達人。”
然而,作為新生事物,創業大學仍面臨一定的發展困境。
孫友欣坦言,自己每天都面臨壓力,這種壓力一部分來自對創業大學發展模式的探尋,另一部分則來自既有的一些政策對創業大學的限制。
“作為創業大學工作人員,我們為創業者提供的服務多是保障性服務,專業性服務相對欠缺。此外,創業大學的公益性質無法滿足成長型企業的融資需求。”楊延濤總結。
楊延濤建議,進一步擴大創業大學的規模,覆蓋更多創業者,同時加強和各類創業培訓基地的合作,共享培訓資源。
“總需要一批人作為陪伴者、支持者、探索者,和創業者一同成長。”濟南阿普堂創業大學創辦人劉阿普坦言,自己愿意參與創業大學前行的每一步。